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与成果Achievements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系列丛书出版发行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5-06-16 [来源]:

 

爱国s

日前,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对外文化交流与世界文化研究基地韩震教授担任总主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系列丛书中英文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6月19日上午,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邀请相关领导、专家学者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系列丛书出版座谈会。党委书记韩震、副校长孙有中出席座谈会。

据介绍,该丛书包括中英文两个版本各12册,用通俗的语言系统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关键词,其中每册围绕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进行阐述,语言风格简洁明快,理论通俗化大众化,特别注重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独特价值。丛书英文版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向世界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故事”,为世界读者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将发挥积极作用,现已被列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外宣出版项目。我校英语学院、专用英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的十位老师参与了丛书的部分翻译工作。

座谈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会长邬书林,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张拥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巡视员朱启会,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巡视员、副秘书长王彦京等领导先后讲话,对系列丛书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家认为,丛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本质特征相适应,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明相承接,有利于澄清思想的是非和认识的误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北外党委书记韩震在发言中指出,系列丛书的出版得益于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的团队创作、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精准翻译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出版发行,是三所高校通力协作、协同创新的结果。谈到系列丛书的创作思路,韩震表示,创作团队力图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双重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价值观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的传统基础和现实基础,梳理出中国价值观内在的历史传统基因和当代时代价值。

韩震认为,应从人民利益、历史传统、社会实践、文明互鉴、未来发展等五个方面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一是了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最大的追求和期盼。如果不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贫穷、饥饿、屈辱的历史,就不可能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二是要从中国革命的社会实践中找根源,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实践中找缘由。三是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探索和文明演化过程。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的奋斗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历史基础。四是从面向未来和历史进步的角度去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理想追求,是对社会发展应然状态的一种追求,体现中华民族是面向未来的民族,用更理想的眼光看待现实。五是从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互鉴中去观察。中国文化的开放性推动中华民族与世界对话,不断借鉴西方文明成果,但又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从,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

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等学术界代表,也从各自角度对系列丛书进行了评价,并阐释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我校专用英语学院教师彭萍代表丛书译者作了发言,分享了翻译作品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表示翻译时应注重传播策略,充分考虑中国和国外各自所处的社会背景,既要体现中华文化的特征,又要考虑对英语读者产生的理解障碍。丛书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师,中国人民大学校办、出版社等部门负责人,北外党办校办、党委宣传部、科研处等部门负责人及丛书译者、教师代表参加座谈会。

(记者 张文超)

内容推荐

中国人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该书梳理了中华民族爱国情怀对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的作用,并进一步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热爱祖国就是要热爱社会主义的中国,就要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就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从这一意义上说,爱国又与富强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作者简介

韩震,山东省阳谷县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主要社会兼职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哲学学会副会长等。曾入选北京市“跨世纪青年理论工作者百人工程”培养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人事部等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国家级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人选、中组部“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欧美哲学、西方历史哲学、价值哲学。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董立河,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所副所长、史学理论与外国史学史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哲学和价值理论。

目录

Chapter 1 Patriotism at Home and Abroad

Chapter 2 Patriotic Tradi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1 Patriotism in Ancient China

2 Patriotism in Modern China

3 Patriotism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hapter 3 The Theme of Patriotism in Our Age

1 Aiming for Revitalizing the Chinese People

2 Strengthening Confidence in Socialism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3 Upholding Reform and Openingup

4 Safeguarding the Countrys Core Interests

5 Love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6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While Not Forgetting Past Humiliations

7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8 Turning the China Dream into Action

Chapter 4 Patriotic Education through Publicity and Activities